参考来源:《邓小平时代》、《叶剑英传》、《改革开放口述史》、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史料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78年11月的北京,秋意正浓。
中南海的银杏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叶剑英元帅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这位81岁的老人正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桌上摊开的文件和材料堆得老高,都是这些天他反复研读的东西。
门外的秘书看了看表,已经下午五点了。
老首长从早上就在屋里,连午饭都没怎么吃。
"小王,"叶帅突然开口,"给小平同志那边打个电话,问问他今晚有没有时间。
我想去他那儿坐坐。
秘书愣了一下。
这段时间,两位老人家经常见面,可今天叶帅的神情格外凝重。
他知道,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
当天晚上七点,叶剑英来到了邓小平的住处。
两位历经风雨的老战友坐在一起,茶水冒着热气,屋里却安静得有些压抑。
"小平啊,"叶帅终于开口了,声音有些沙哑,"我有个想法,憋在心里好些天了。
今天必须跟你说说。
邓小平点燃一支烟,看着这位比自己大七岁的老战友。
他知道,能让叶帅这么郑重其事的,绝不是小事。
那晚他们谈了什么?这个"大胆建议"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一】山雨欲来
要说这个建议,得先把时间往回拨一拨。
1978年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年浩劫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可全国上下还笼罩在一片迷茫之中。
该往哪儿走?该怎么走?谁也说不清楚。
街上的商店里,商品稀缺得很。
老百姓手里攥着票证,排着长队,就为了买点日用品。
农村更是穷得叮当响,很多地方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很多人还抱着旧观念不放,动不动就扣帽子、打棍子。
谁要是说点新鲜话,马上就会被批判为"走资派"、"复辟倒退"。
叶剑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元帅,见过太多大风大浪。
他深知,国家再这么拖下去,真的就没希望了。
可怎么办?从哪儿下手?这才是最难的。
国外的发展情况,国内的经济数据,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他都仔细研究。
越看,心里越沉重。
有一天,他把秘书叫来,说了一句话:"咱们得变,不变不行了。
【二】酝酿已久的想法
其实,叶剑英心里早就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他想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要在经济上搞改革开放。
这话现在听起来稀松平常,可在1978年,那可是捅破天的大胆!
你想想,那时候的主流思想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突然要把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要向西方学习,要搞市场经济,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离经叛道。
他私下里跟几个老战友说过:"咱们革命这么多年,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现在人民还吃不饱饭,咱们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成功了?"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
他还说:"外国人能做到的,咱们中国人为什么做不到?
难道咱们就该永远落后?那些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人,我看他们是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
不过,叶帅也明白,这么大的事,他一个人说了不算。
必须得有人支持,而且这个人必须有足够的威望和魄力。
他想到了邓小平。
邓小平刚复出不久,正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这位老战友的作风,叶帅太了解了——务实、果断、敢闯敢干。
要说推动改革,非他莫属。
可话又说回来,向邓小平提这个建议,叶帅心里也没底。
他反复权衡了很久。
11月初,他终于下定决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马上就要召开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下次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三】历史性的对话
那天晚上的对话,注定要载入史册。
叶剑英先是跟邓小平聊了聊当前的形势,谈了谈国际国内的变化。
两个老人都清楚,这是在为接下来的正题铺垫。
聊了一会儿,叶帅停顿了一下,然后说:"小平,我想跟你说个事。
邓小平放下茶杯,认真地看着他。
"我觉得啊,"叶帅缓缓说道,"咱们国家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必须要改,而且要大改。"怎么改?"邓小平问。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叶帅说得很坚定,"搞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发展市场经济。
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这话在今天听起来很正常,可在当时,那可是石破天惊的大胆建议!要知道,市场经济在那时候几乎就等于"资本主义",是要被批判的。
邓小平没有立刻回答。
他点起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陷入了沉思。
烟雾在他面前缭绕,把他的脸庞映得有些模糊。
叶剑英静静地等着,心里七上八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四】沉默背后的考量
这段沉默,短短几分钟,却像是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邓小平在想什么?他的脑子里,肯定在飞快地盘算着各种可能性。
这个建议太大胆了,涉及的面太广了。
一旦实施,那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搞好了,国家有希望;搞砸了,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那些抱着旧观念不放的人,那些既得利益者,他们会甘心吗?一旦搞起来,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
可话又说回来,不改革行吗?再这么下去,国家真的就完了。
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和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样的局面,谁也承担不起责任。
邓小平心里明白,叶帅这个建议,说到底就是要打破旧框框,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
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也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可不敢冒险,就永远没有出路。
他想起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三起三落,历经磨难。
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太清楚了,中国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那么,叶剑英的这个建议,邓小平最终会如何回应?这场对话,又将如何影响中国的命运走向?
【五】"可以试"
终于,邓小平抬起头来。
他看着叶剑英,眼神坚定:"你说的这个想法,我也想过。
叶帅心里一松。
"不过,"邓小平顿了顿,"这事确实太大了,必须慎重。
"我明白,"叶帅点点头,"就是太慎重了,咱们才一直拖到现在。
可时间不等人啊!"
邓小平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
"可以试。
简简单单三个字,却重若千钧。
"可以试,"邓小平接着说,"试了不行,可以退回来嘛。
但不试,永远不知道行不行。
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来。
叶剑英激动地站了起来。
他知道,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这不只是对他建议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国家未来方向的抉择。
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那一刻,他们都明白,历史的车轮即将转向。
中国,就要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了。
【六】历史的转折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会议的很多内容,都跟那天晚上叶剑英和邓小平的对话有关。
可以说,那次对话,为这场历史性会议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的大幕,就此拉开。
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城市开始搞企业改革,市场逐渐活跃。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个个经济特区建立起来。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外资进来了,技术进来了,新的观念也进来了。
整个中国,像是突然苏醒过来,迸发出惊人的活力。
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有人质疑,有人反对,有人观望。
可邓小平说过的那句"可以试",成了改革者们的定心丸。
试了不行,可以调整;试了有效,就继续推进。
就这样,一步一步,蹚出了一条路来。
几年后,有记者问邓小平:"当初您决定改革开放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失败?"
邓小平笑了笑说:"当然担心过。
可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总比坐在那儿等死强。
【七】两位老人的远见
回过头来看,叶剑英的那个"大胆建议",邓小平的那句"可以试",真的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如果没有那次对话,如果两位老人没有那样的远见和魄力,中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叶剑英后来说过:"改革开放这条路,是闯出来的,不是等来的。
当时谁也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都清楚,不走这条路,就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也说过类似的话:"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了,还有可能闯出一条新路来。
两位老人的话,不谋而合。
他们都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都见证过新中国的艰难探索,都明白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是什么。
正是这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让他们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1986年,89岁的叶剑英去世了。
临终前,他还在关心改革开放的进展。
1997年,93岁的邓小平也离开了人世。
他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改革开放这条道路。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时,当我们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是不是该想想那两位老人?
"可以试。
这三个字,听起来那么平常,却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说得出口?
这不只是对一个建议的回应,更是对一个民族命运的承诺。
这份承诺,用40多年的时间,变成了现实。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时刻,一些看似简单的决定,却能改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走向。
而做出这些决定的人,需要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勇气、担当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叶剑英和邓小平,用他们的远见和魄力,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每当我们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时,不妨想想那两位老人,想想他们的选择,想想那句"可以试"。
或许,我们也能从中找到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配资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