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好运气,好事连连!点赞关注,开启你的幸运人生!
在波诡云谲的战争史册中,总有那么几支部队,以其与众不同的行径,挑战着既定的叙事逻辑。日军第四师团,这支被冠以“大阪商贩师团”绰号的部队,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他们身披戎装,手中却似乎更偏爱算盘;接到追击的号令,他们宁愿“停下来休整”;面对国军主力,他们甚至选择“视而不见”。这支部队,究竟是战场上的“窝囊废”,抑或是隐藏着一套别样的“生存哲学”?
淞沪会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国军主力正有序撤向后方,身后留下的,是数千名疲惫的后卫部队。按理说,此时应是日军第四师团全力追击的绝佳时机,然而,师团长松井太久郎却颁布了一道令人错愕的“就地休整”命令。其理由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士兵疲惫,需补充给养。”这战场上的景象,活脱脱像是市集上讨价还价的商人。
此类特立独行并非偶然。早在九一八事变后,这支部队被调往东北支援,却以“防寒措施不足”为由,在朝鲜半岛逗留了一个月之久。等他们慢悠悠地抵达沈阳,战事早已尘埃落定。他们没有在战场上挥洒汗水,反而在朝鲜半岛的集市上,用军票换取人参和皮毛,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跨区域的商业活动。此举引来其他日军部队的嘲笑,纷纷称他们为“大阪商贩师团”。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发生在南京保卫战前夕。当四十万国军主力部队撤退至太湖流域,第四师团的任务本应是进行拦截。然而,他们却故意将部队部署在远离关键渡口的偏僻村落,并下达“夜间禁止巡逻”的命令。面对参谋的质疑,师团长咆哮道:“我们的任务是‘警戒’,不是‘歼灭’!把他们逼急了,他们跟我们拼命怎么办?”就这样,四十万国军主力部队,几乎是“大摇大摆”地通过了他们的“防区”,安然撤往后方。
消息传回国内日军参谋本部勃然大怒。然而,派去调查的人员却被士兵们给出的“理由”弄得哑口无言:太湖大雾弥漫、船只短缺、给养不济……甚至还有炊事兵抱怨无饭可吃。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调查人员在仓库里发现的,却是堆积如山的罐头、弹药,以及用于与当地百姓交换粮食的军马。这些所谓的“紧缺物资”,被他们以“暂时用不上”为由,悉数封存。
这种根深蒂固的商人思维”,与日军中普遍宣扬的“武士道”精神格格不入。当其他部队的士兵高喊着“玉碎冲锋”时,大阪师团的士兵却将“保全性命”置于首位,总想着“留条后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菲律宾战场,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他们不搞“万岁冲锋”,也不死守战壕,反而与当地华侨做起了生意——用罐头换取香烟、布料,甚至还充当“中间人”,帮美军战俘传递家信,并收取“跑腿费”。连美军指挥官都忍不住调侃道:“这支部队,应该被编入‘商会’,而不是军队。”
日本历史学家森村诚一在其著作《恶魔的饱食》中,将大阪师团斥为“日军中的异类,一群窝囊废”。然而,他也承认,这支“窝囊”的部队,却极少参与日军的暴行。在南京大屠杀的惨剧期间,当其他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时,大阪师团却在驻地周围设立了“交易点”,与南京百姓交换物品,甚至有士兵偷偷给饥饿的孩子分发饼干。有老人回忆,当年驻扎在家门口的大阪士兵,虽然也手持枪械,却从未有过抢掠行为,还会用生硬的中文询问是否需要大米。这种“温和”,在当时的日军中,堪称一股清流。
二战后期在缅甸战场,面对英军的猛烈攻势,大阪师团再次展现了他们“窝囊”的本色。他们没有进行顽强的抵抗,而是主动举起了白旗,并将仓库里的物资整齐地摆放出来,与英军“谈判”:“这些物资留给你们,能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让我们早点回国?”英军士兵对此感到错愕不已,事后回忆道:“这是我见过最‘讲道理’的敌军,他们不像士兵,更像一群等着被收购的商人。”
战争结束后大阪师团的士兵回到家乡,鲜有人提及“战场荣耀”,更多的是重操旧业——开饭馆、摆地摊、贩卖海外“淘”来的商品,迅速融入了大阪的市井生活。与其他部队士兵因“战争创伤”而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的情况相比,他们显得格外“平静”,仿佛这场战争只是一场“长途生意旅行”。一位前大阪师团士兵叼着烟卷,悠然地说:“打仗没意思,还是卖鱼丸赚钱踏实。”
如今在大阪的军事博物馆里,依然陈列着第四师团的军旗、算盘和账本。旁边的解说牌上写着:“这支部队,在战争中展现了独特的‘大阪精神’——务实、避祸,却也因此少沾染了许多血腥。”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大阪师团的伤亡率竟是日军甲级师团中最低的,投降时人数也最多。这或许是对他们“保命第一”原则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印证。这支“不务正业”的部队,用他们的“窝囊”与“务实”,在战争的洪流中,硬生生地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
配资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