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的年代,曾有一位以精湛枪法和谦逊品格著称的战士,他被誉为“强渡大渡河英雄”,后于授衔仪式上获大校军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身经百战的“神枪手”李德才,某次前往北京旧地,竟被拦阻在毛主席的住所门外,由此引发了一场颇具意味的插曲。
作为江西出身的老红军,李德才与毛主席其实渊源颇深。回溯他的成长轨迹,不难察觉动荡的时代对他影响深远。清末政局混乱、社会黑暗,使年轻的李德才早早萌生了从军报国的念头。1930年,他在田间劳作时接到父母呼唤,不料那一刻却见证了红军进驻家乡,街头一片振奋人心的景象。李德才被深深触动,决然投入红军阵营。由于身形魁梧,被分配至机枪连,从未受过正式培训的他在实战操作上却颇为得心应手,被同伴称赞为“打枪的好手”。
但李德才为人粗中有细,勤于自省,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有疑惑便虚心求教并随即记录。他与战友们的关系融洽,“土佬”的绰号正是大家送给他的玩笑。一次战斗结束后,他分到一条有着德式开口的西裤,在认不出正反面时,主席恰巧经过,打趣指点,从此“土佬”便成为李德才的标志。
长征途中,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以躲避大批追兵。中央决定派出十七人突击队分两组展开行动,李德才承担为首批渡河战士打掩护的重任。敌军发现后大肆射击,李德才凭着高超的技艺迅速还击,保障同志们安全过河。凭借这次英勇表现,他与十七位勇士一同受到中央表彰,被称为“渡河英雄”。李德才的名字因此广为人知。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德才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虽未处高级将领之列,却以赫赫战功和朴实为人,成为军中楷模。担任保定军区司令员六年期间,他每日晚饭后习惯步行在军区巡视。一日,他偶然想到,在这片空地上建个篮球场可供战士们锻炼。梦想虽好,物资却是难题水泥需国务院计划分配。
李德才不愿轻易放弃,次日便至地方政府询问如何申请水泥。获悉需由中央批复,他决定亲赴中南海向主席求助。然而新的规定严格,未预约者不得进入。李德才困惑之际,恰遇旧识一名领导子女。他借机写纸条让孩子传达给毛主席,并报上自己的绰号。毛主席见到纸条,立刻请李德才入内。
面见主席后,李德才详细讲述建场所需的原因和办法。毛主席欣然批准,并让他与周总理具体沟通相关事宜。李德才感激之余,向主席询问是否能留些纪念物以作回忆。主席随即赠予一根腰带与一支钢笔,李德才满载而归。随后,篮球场顺利建成,剩余水泥则被捐给当地新建学校。
1960年,李德才因健康恶化病逝。其一生,无论从军初衷,还是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无不体现了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这样的人物,其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传承。
配资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