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手机,一条推送差点让我大脑宕机。
西安话剧院的赵克明老师走了,底下配图是《快乐星球》里那个笑呵呵的“老顽童爷爷”。
等一下,这信息量太大,我得缓缓。
那个能从电脑里钻出来,给我们变冰激凌和神奇道具的可爱爷爷,跟我历史课本里那个运筹帷幄、城府极深的蒋介石,是同一个人演的?
我童年的科幻梦和我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在脑子里直接打了一架。
这事儿离谱就离谱在这儿。
在咱们这代人心里给“好爷爷”形象打了个样板的赵克明,几十年前,可是凭着话剧《西安事变》里那个“蒋委员长”的角色,在长安城里封了神的。
那会儿舞台上的蒋介石,基本就是个符号,要么气急败坏,要么阴险毒辣。
可赵老师愣是没按剧本的套路走,他演出了一股子枭雄的劲儿,有盘算,有手腕,甚至还有点文人式的挣扎。
最吓人的是他那些不说话的瞬间,一个眼神递过来,你就知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据说戏演到京城,连大领导都说好,这可不是谁都能有的待遇。
按理说,把这么个角色演绝了,就该端着艺术家的范儿,走上人生巅峰了。
可时代这东西,从来不跟你打招呼。
八十年代,电视机成了新王,话剧院里冷清得能听见回声。
怎么办?
是守着昔日荣光,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孤芳自赏,还是下山?
赵老师选择了后者,而且下山的路子野得很。
他没去写回忆录,也没去大学里当教授,而是扭头一猛子,扎进了小品这个当时还被看作是“下里巴人”的行当里。
你没看错,就是春晚小品。
他拉着当时还是西安话剧院演员队长的郭达,俩人一起琢磨怎么用几分钟把人逗乐。
这就有了1987年春晚那颗重磅炸弹——《产房门前》。
那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通过电视信号,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比病毒营销还厉害。
赵克明就是那个幕后操盘手。
接下来那几年,他就像个开了挂的金牌制作人,给郭达、蔡明攒的本子一个比一个响,《黄土坡》、《打扑克》……毫不夸张地说,90年代全国人民的笑点,有一半是这位演“蒋介石”出身的老艺术家给承包的。
这职业曲线,比过山车还刺激。
一个能驾驭宏大历史叙事的正剧大拿,转身就能精准拿捏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这业务能力简直是降维打击。
所以,当他古稀之年,又顶着一头白发出现在《快乐星球》里的时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演了一辈子别人的悲欢离合,经历了舞台上的起起落落,他太知道孩子们心里那个五彩斑斓、没有作业的“快乐星球”是什么样了。
他演的“老顽童爷爷”,没有一点表演痕迹,他就是那个爷爷,慈祥、智慧,还带着点老小孩的俏皮。
现在,这位老顽童真的“回”自己的星球了。
他这一辈子,活得像一部跨度极大的电影。
在上半场演历史,在中场当地下喜剧之王,到了下半场,又成了孩子们的造梦师。
他没给我们留下什么人生哲理,但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件事:一个真正牛掰的演员,能把整个时代当成自己的舞台。
他走了,好像一个时代就这么轻轻地合上了书。
但没关系,我们笑过,我们记着。
配资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